通知公告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讲座通知

发布日期:2002-06-17浏览量:


    讲座题目:寻找宇宙间的基本粒子
    讲座时间:2002年6月21日下午3:10(3:00后停止入场)
    地 点:科学馆101报告厅

     请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于本周三(6月19日)中午12:00-13:00到科学馆值班室登记领取入场券,每人一张,不得代领。谢谢!
    
    
    丁肇中(Samuel C.C.Ting) 教授简历:
    
     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祖籍山东日照。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今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位Thomas Dudey Cabot Institute 教授。1982年至今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领导L3实验。
    
    丁肇中教授曾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美国政府的Lawrence奖(1976)、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Eringen奖章(1977)、意大利政府的Degasperi科学奖(1988)等。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他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为:
    
    1. 1974年首先发现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
    
    2. 从1966年起对量子电动力学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实验检验,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仍然成立,电子、μ子和τ粒子是类点粒子,半径小于10cm。
    
    3. 1965年发现反氘核。
    
    4. 1967年研究矢量介子的轻子衰变,测量其分支比和产生的相因子,这是对夸克模型的重要检验。
    
    5. 研究矢量介子的光生反应,证明矢量介子与光子之间的相似性。
    
    6. 1980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交叉储存环的R608实验系统测量μ子对的产生,研究标度现象和重光子产生的机制。
    
    7. 1979年在德国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的MARK-J实验发现了胶子喷注,系统检验量子色动力学,测量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α。
    
    8. 1980年精确测量μ子的电荷不对称性,证明了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的正确性。
    
    9. 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的L3实验确定了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并精确测量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的参数。
    
    丁肇中教授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十分关心。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1978年1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10位物理学家来到汉堡,参加了MARK-J实验的国际合作。这是我国首次与西方进行的大型科学合作。此后先后有100多名我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其中许多人现已成为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或为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上海硅酸盐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参加了他领导的在日内瓦的L3实验。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硅酸盐所成功地研制了12,000根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锗酸铋晶体。为支持国内的高能物理实验发展和人才培养,他多次向国内有关单位赠送仪器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招收研究生,并被国内多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他为促进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