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在新世纪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不仅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一根本问题,对学校的发展思路进行再思考和再规划,因此,我校召开这次科技大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任重而道远。当今世界,有20多个国家可称得上是"创新型国家",如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它们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偏低。
我国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经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有70%数控机床、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依赖进口。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虽然突破了200万件,但有150万件为外国人拥有。而且,我国科技人员申请的专利真正推广应用的数量不多。我国生产的95%的西药是发达国家十年前解禁的。基础研究数量不多、支持强度不足、质量不高。我国科研产出数量占世界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是3%左右,而美国基本稳定在30%,英国、日本占到8%;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与美、英、德、日相比距离更大,只与韩国接近。在2004年,中国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和NATURE这样国际顶级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只有27篇。
科技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科学精神。美国科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学术制度建设者之一——首位美国物理学会的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教授曾在1883年8月15日,为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作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著名演讲。在这篇演讲中罗兰告诉我们:122年前的美国曾是一个科学落后的国家,他说:“美国的科学只存在于未来,它没有今天和过去。”罗兰关心的是美国科学和技术的源头创新问题。他提出了大学、教授和各种学会在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维护其标准的重要性。美国物理学会在1976年庆祝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指出,正是罗兰提倡的科学精神,将美国物理学提高到今天的高度。
罗兰说,他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由此可见,我们同美国这一百年之差,不差在美国有多少先进科技而我们没有,差就差在观念上、差在创新文化上、更差在科学精神上!因此,培育和发扬科学精神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用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在我们高等学校中,就是要用科学精神引导研究生,研究生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尤其是博士生。我们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要真正成为科学精神教育的直接示范者和教育者,以身作则,将教书育人贯穿于培养研究生的全过程。
有的高校博士生一进校就问毕业条件是什么,功利主义很明显。有的博士生主张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以最短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混淆了经济生产和学术研究的界限,更有甚者,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首先要有科学精神。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引导学术研究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是追求自然客观世界的本质,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中所必备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由探索和追求真理这一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攻读博士学位就要甘于寂寞,甚至甘于贫困,潜心于科学研究。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博士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建立可行有效的研究工作评价机制。我们应响亮地提出“论文的发表只是一种社会评价方式,但不是唯一地评价博士生水平的方式。”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人才评价问题。类似的问题在我们高校的职称评审中也存在。
片面追求论文形式与数量就会偏离科学研究的轨道。发表论文固然重要,但是,在博士生培养中片面地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忽视论文质量,不仅对学风不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造成了科技论文数量多而科技竞争力却不高的结果。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不能允许出现的恰恰是功利思想,否则的话,科学研究的性质、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意义就会变质,最终导致整个科学研究走向盲区。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主要问题就是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问题。导师水平高,培养研究生的起点就高,导师创新能力强,研究生就能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在正确的方向钻研下去。现在我们有了一些学术造诣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但明显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相当部分的导师从事的是跟踪研究,自主创新选题少。有的导师没有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甚至干脆就没有课题,让博士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己选题,这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
今年学校对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做了重大改革,取消导师终身制,不再搞运动式的博导职位的评审,达到了几个基本条件,就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今后,还要逐步使一些优秀的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副教授也能指导博士研究生。
今天,我们在这里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要开创我们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但不能忽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本科生的教学在大学里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里,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学术造诣高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的教学也是十分出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得益彰。
正如罗兰所言,教学工作会消耗大部分精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在教授职位上不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人的一个借口。但是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很少本国教授所承担的教学或演讲工作像德国教授那么繁重,后者却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详细阐述、精心写作的论文而闻名。罗兰还说,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找出时间来做科学研究。毫无疑问,教学工作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他没有引导学生向最高方向努力,他就应该受到谴责。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科学精神作指导。科技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正确导向,建设学术自由的环境与氛围,建立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科技管理过程本身也存在着科学研究,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我重点要指出的就是对研究生的管理要研究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和发挥研究生个性,以人为本,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指出一个正确的出口,并营造一个能激发研究生的想象和创造力的空间与机制。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较多地强调专业知识传授,而比较忽视科学精神的宣传与教育,这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研究生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研究生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价值取向。
同志们,我们希望看到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类创新人才聪明、好学、精力旺盛,又充满工作的动力,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造就一支拥有追求最高理想、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贵和勇敢的科学精神的教师队伍。让我们用科学精神来促进我校科技创新工作,共同努力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