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朱静芝副省长参加“陕西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

发布日期:2005-07-07浏览量:


 

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会场
  

朱静芝副省长讲话

魏建锋局长讲话

卢天健副校长汇报我校知识产权工作

    昨天下午,在南洋大酒店国际会议厅召开了“陕西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会”,参加会议的有:朱静芝副省长、省政府薛汉军副秘书长、省知识产权局魏建峰局长,参加会议的还有省教育厅、省工商局、新闻出版局、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的负责人、省内近二十所高校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副校长和科技处处长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薛汉军副秘书长主持,魏建峰局长首先向省领导和在座的各位通报了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状况,(见附件1)我校卢天健副校长介绍了我校的知识产权工作,(见附件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也做了汇报,汇报结束后,朱静芝副省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她首先肯定了我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成绩,然后指出,这些成绩与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还极不相符,要充分认识高校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保护知识产权从历史上讲已经提升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各类会议上提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从我省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是创新的基地和源泉,是知识产权的最大拥有者,2004年,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占到了全省申请量的16.3% ,而发明专利占了30%。虽然我省高校2004年的申请量在全省专利申请量下滑的情况下,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和其他省的高校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2004年,江苏省高校的专利是申请量增长53.4%,而我省高校只有7.4%。另外,申请量的不平衡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2004年,高校申请专利523件,其中75%集中在西安交大、西工大等五所院校,而其余的二十几所高校只占25%;而且高校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还十分严重,有些通过发表论文、开鉴定会、申报成果等形式无意的流失,还有的恶意剽窃、侵权、不通过学校同意,用学校的成果私自在外办公司等形式流失。朱省长还特别强调了高校的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她说: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产业化,而目前很多专利项目没有实现产业化,其原因主要是对产业化重视不够,很多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创新,发表了论文,得到了奖励,评定了职称就到头了,而忽视了最主要的问题。她指出:高校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也是目前衡量学校科技实力和排名的重要内容,虽然我们不提倡对高校的排名,但是可以作为参考,比如,每年的指标体系中,论文所占的分数在不断下降,而专利的分数却在飞速增长, 2001—2004年,发明专利每申请一项得3分,授权后再加计30分,合计等于8.68篇被SCI收录的论文的得分(3分),相当于0.5项国家级奖的得分(60分),相当科技类省部级奖项得分(10分)的3倍。从中也可以看出对专利的重视程度。 
    朱副省长还对进一步做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意见: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包括媒体进行宣传,省教育厅要组织知识产权宣讲团,深入各高校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培训,使他们懂得怎样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发明成果进行专利保护,尽快的提高专利的申请数量和质量;二、加大激励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把专利申请的数量列入学校对每人教师全年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使科技人员得到应有的荣誉和效益,提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三、陕西省资助的专利资金200万,应该向高校倾斜,特别是核心技术要给予重点支持,并对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技术给予支持,使其尽快的实现产业化。省知识产权局和高校要组织人员调研实现产业化的难点、重点,要搭建起知识向财富转化的桥梁,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无缝连接。四、 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学校科技处和论文编辑部门对发表的论文应该进行审查,需要申请专利的要及时申请,科技厅在审查鉴定和申报成果的时候也应该做知识产权的审查,做到层层把关。
    朱副省长还在讲话中精辟的指出了今后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方针:
    提高意识是前提     
    增强创新能力是关键     
    实现产业化是目的     
    加强人才培养是手段

    投稿人:陈兰
    单位:专利事务所
    电话:82668964
    Email:zl310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附件【1120728079.doc】已下载
  • 附件【1120728018.ppt】已下载
  • 附件【1120728210.jpg】已下载
  • 附件【1120728238.jpg】已下载
  • 附件【1120728331.jpg】已下载
  • 附件【1120728137.jpg】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