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04-10-28浏览量: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郑南宁校长作特邀报告
 
    据科学时报报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战略目标,即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建设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满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把握科技发展大势、具备广阔国际视野、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特别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和创新团队。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百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参加了开幕式。我校郑南宁、席酉民、郭烈锦、王铁军四位学者出席了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做了题为《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报告。 本次安排的五个大会报告涉及纳米科技、生命与医学科技、信息科技、认识与智能控制,以及会聚技术与中国的新机遇等五个方面。我校校长郑南宁院士做了题为《认知与计算机视觉》的特邀报告。
    郑南宁院士于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报告中,他就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所涉及的若干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统计学习、计算理论、知识表达和计算机实现的层次上,以选择性注意机制与计算机视觉研究为例,讨论和展望了认知科学与信息科学结合的重大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郑南宁指出,探索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是人类科学事业面临的四大挑战。认知科学就是探索人类的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以及人脑信息的处理过程。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考、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是在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科学语言学、比较人类学以及其它基础科学交叉后涌现出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兴科学。
    郑南宁认为,知识创新是对未被人类认识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描述。为了使信息向知识的转变由经验走向科学,必须研究和理解人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及其过程。认知科学所建立的以“计算”、“表达”为核心的基本科学概念,对于研究人类认知和智力的重要性,就像“能量”、“质量”的概念对物理学的重要性,或者就像“蛋白质”、“基因”的概念对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性。没有认知科学建立的“计算”、“表达”等概念,就不可能对认知和智力开展真正科学的研究。 
    郑南宁说,人脑是已知最有效的生物智能系统,它具有感知、识别、学习、联想、记忆、推理等功能。研究人脑的这些功能并以机器来实现,一直是信息科学发展中最有意义和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人类大脑皮层的结构具备了复杂精确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并适应人类抽象逻辑思维的需要。深入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和基于人类感知与认知机理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将对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据郑南宁介绍,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相继建立了认知研究机构。美国宇航局专门设立了支持认知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的部门。发达国家建立的一批脑成像研究中心,都达到和当年高能物理研究机构相似的程度。我国学者近几年也正在关注和从事这一前沿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和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的理解为基础的感知信息处理与实现技术,已经引起了国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郑南宁认为,对人类智能本身的探索,实际就是探索人的认知过程。而在自然界一切生命形式的相互作用中,视觉感知是最基本的,人类每天获得的信息中有80%来自于视觉。而生物视觉系统为科学家提供了依据,包括从生物角度研究人类的视觉结构,以及对视觉外部特征的研究,都可以找到功能与结构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但是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对于视觉机理的理解还落后于处理的手段,现阶段所理解的机理远远落后硬件本身的发展。 
    郑南宁同时强调,应用也是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相当一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选择性注意机制和多尺度变化上。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很广泛,涉及国防、工业、农业以及航天航空。如今,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的结合非常活跃,因为计算机视觉是从实际图像中分析得出的描述这个图像的三维数据结构。而图形学是在建模以后,通过图形学算法得出的具有真实感的图形。所以它们在研究的方式以及各种问题的思考上是相逆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借用。 
    最后,郑南宁还指出,研究智能模拟、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将传统的物理符号系统转向以与环境进行交互为基本点的现场认知,深入研究知觉与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表述,研究学习和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与整合,这些新的学术观点将会对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认知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