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我校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

发布日期:2002-10-25浏览量:


    2002年,对西安交大来说,可谓是一个“评估年”。9月两个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电子陶瓷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评估,10月将进行复评。此次评估的优秀实验室,教育部科技司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推荐参加明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未达标的实验室将予以降级,因而此次的评估无论是对实验室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明年1月我校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将全部接受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因此准备工作必须提前有序的开展起来。评估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为切实做好此次评估的准备工作,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听取评估前准备工作汇报,并实地考察,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拿预评估来说,仅两个重点实验室的预评估科技处就各组织了3次之多,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配合,为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参评实验室十分重视此次评估,在时间紧,工作量大的不利条件下,积极组织得力人员放弃了暑假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实验室评估的准备工作当中。 
    评估期间,王文生书记,徐通模校长,郑南宁副校长到会听取了专家意见,李伟副校长自始至终陪同专家参加了两个重点实验室的评审。校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也是这次实验室评估能顺利通过的一个关键因素! 
    2002年9月15日,我校教育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专家们上午在认真听取了主任报告和三个学术报告后,下午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考察,经仔细评议,形成专家意见如下: 
    该实验室在原“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基础上,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教育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设计、摩擦学、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机械电子系统,重点进行特殊严酷工况下的流体润滑轴承技术及大型旋转机械装置转子系统动力学和以磁悬浮支承为典型代表的机械电子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并以旋转机械装备为主要对象,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关于支持产品创新的知识获取、集成与共享的现代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自1997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子项目3项,面上项目1项;攀登计划子项目3项;国家攻关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及横向项目23项。科研总经费1712.58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38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26篇,出版专著3部。已获准发明专利2项,已鉴定成果2项,技术转让5项。博士后出站3名,已培养博士生46名,硕士生25名。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所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旋转机械转子轴承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部分鉴定的项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巨型推力轴承热弹流理论研究”项目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轴承优化设计、轴承型式组合方案优选与现场实测研究”项目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1人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6项;设立开放基金11项。 
    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成员结构合理,具有承担相应研究方向课题的能力。 
    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的条件建设,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组一致认为: 
    教育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在高速滑动轴承及轴承转子系统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专家组建议: 
    1.实验室应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现代测试手段,提高学术水平; 
    2.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学科梯队; 
    3.依托单位和实验室领导应进一步协调实验室团队建设,形成合力,为实验室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002年9月19日,我校教育部电子陶瓷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材料二组的评估。 
    专家组评估意见如下: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电子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为依托,围绕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和电子、光电子材料的科学前沿,在具有介电、铁电、压电、热释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性能、传感和致动性能的功能材料和器件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其中,高性能低温烧结BZN陶瓷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ZST低相变压电陶瓷材料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保障;复合热释电薄膜室温红外探测器的焦平面阵列技术、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II-VI族半导体凝胶玻璃纳米团簇析晶控制技术、弛豫铁电单晶生长技术、铝箔交流腐蚀技术等均具有创新性。 
    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军工配套和国防预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49项,经费约860万元;横向合作项目15项,经费近1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IEEE铁电学成就奖各1项。在国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8篇、国内核心刊物352篇(其中SCI收录230篇、EI收录186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 
    实验室重视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 
    实验室注重学术交流,先后聘请了多名国际著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接受了数十名国外学者来访、讲学和短期研究,并派出近10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实验室进修,开展合作研究。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6次。 
    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验室环境良好、设备先进,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专家认为:实验室重视基础研究,在铁电体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 
    专家组建议: 
    1.进一步发挥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强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2.依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在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实验室研究队伍规模。 
    通过评估使我们切实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实验室的重大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流动管理及运行机制建设力度不够等。我们将根据国家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更好地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评估促发展,努力提高重点实验室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