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报道:
镜头二:
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此前的3月25日,非典对北京人还没什么影响。李晓红在科室接待了一位病人,后来得知这是北京市接诊的第二例非典病人。五天后,李晓红被非典病毒感染了。4月15日,李晓红已生命垂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强撑着身体用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千余字关于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
截止到5月5日,仅北京市,1897名非典患者中,医务人员为335人,占17.66%,在非典患者职业分布中占第一位。毫无疑问,在同非典的战斗中,医护人员是第一高危人群。这些最可敬的人,需要严格的消毒防护程序,更需要高质量的防护装备!
背景:4月21日上午。科技部。部务会研究具体防治非典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将最新的高技术成果运用到非典防治工作中。会议决定迅速组织力量,将国家863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中取得的科技成果,立即在防护服装、口罩过滤材料等防护用具上试用,尽快研制出可靠的防护用具并投入使用。
两天之后,非典型肺炎防治紧急科技行动工作小组召开了非典生物防护产品论证会。专家们对相应的防护服、防护口罩样品的产品性能、成本、研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批量生产等情况进行了讨论,确定加快生物防护设备的研制、生产及开展生物防护产品发布标准研究等工作,力争早日推出第一批生物防护产品,在临床及公众预防中应用。到5月6日,科技攻关组提供了5种最新防护装备,通过验收,并开始批量生产。这五种设备为:装配有负压系统的传染病救护车和传染病员隔离舱担架、生物防护服、生物防护口罩以及正压医用防护头罩。在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科技攻关组始终强调把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同科学扎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力争尽早将我国已有的或正在研制的科研成果应用到防治非典第一线。
早在2002年11月至今年3月期间,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和相关主题专家组负责人多次奔赴广东,对非典进行了调研、取样,进行病因分析。他们陆续返回北京后,通过主题项目安排,将非典的相关前沿研究纳入到了“863计划”快速反应研究项目,增加了病毒测序、疫苗研发、预防和治疗的生物药和化学药、生物防护材料的研究等内容。
从4月3日开始,863计划的基因操作主题专家组、生物信息主题专家组、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分别开会,讨论了863计划如何为防治疫情服务、疫情的近期和中期科研需求、生物技术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保障、如何预防生物恐怖等重大问题。“在药物研究方面,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性和主要传播方式,经药监局确认的两种被动防护药物———重组人α干扰素和ω干扰素其实就是863快速反应研究项目的成果。”科技部官员说。
镜头三: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继4月16日破译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之后,他们继续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所合作,又研制成功非典型肺炎快速诊断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研究出一种检测方法,并不等于做出了诊断试剂盒。它需要将试验室的复杂程序转化为医院里容易掌握的实用操作步骤。只检测几人份是不够的,急需的是检测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份的试剂。从19号研制出酶联反应试剂,华大23号就做出了2000个试剂盒,可以检测近20万人份。“这是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所考察时我们向他保证拿出来的。到5月3日,我们就向全国非典指挥中心赠送了30万人份的酶联反应试剂盒。”
“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将酶联反应试剂盒研制成功?”记者问华大科研部部长曾长青博士。曾博士说:“这首先得益于华大的大科学平台优势以及高科技与产业的直接挂钩。没有大平台的科技力量储备,几天之内测序成功和研发出诊断试剂是不可能的。没有科研与产业的一条龙基础,几天就生产出几十万人份的试剂更是无法实现的。其次,非常时期,人人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都在拼着命的工作。执行主任汪建强调‘速度就是一切’,坦言国难当头谁当逃兵?他自己就带着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多次到医院,到疫区联系工作,获取样品。”
背景:如果把在医院直接战非典的医护工作称为一线,把与冠状病毒接触、研制快速诊断等技术的工作称为二线的话,那么担负科技领导工作的岗位就是三线。非常时期的三线工作也是夜以继日,马不停蹄,也在拼命。
记者撷取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下属的科技攻关组五天的情况。
4月25日上午。攻关组领导成员会议,确定了攻关组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运行机制、方向任务、工作纪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决定设立临床攻关组、药物攻关组、防护攻关组、流行病攻关组、国际合作组、地方协调组等。
25日、26日和27日。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连续召开会议,紧急组织队伍,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会议确定攻关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住临床救治急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临床攻关;抓住预防、治疗药物筛选、诊断试剂、疫苗研制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药物攻关;抓住防护装备、消杀试剂研制的关键科技问题,组织防护攻关;抓住病原流行的关键环节,组织力量研究流行规律。
28日。攻关组领导小组召开专题(药物攻关组)工作会。研究了相关药物技术路线和工作路线、承担单位;提出了统筹规划、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实验室公用)、P3实验室建设的方案;要尽快组成药物专家委员会,并确定工作机制;要重视国际合作,重视海外人才的吸收引进;要尽快把干扰素、灭活疫苗、血清治疗、防护装备的情况上报指挥部,等等。
29日。攻关组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临床、流行病学)工作会。听取了临床攻关组、流行病学组的工作方案和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讨论了防护装备、1647高效消毒液等有关情况。
非典肆虐,众人都在减少聚集,而攻关组却在科技部大楼集中办公。“工作纷繁复杂,时间紧张,只有集中办公,才能保证效率。”
科技攻关组联合办公室的官员说。从科技攻关组成立,包括“五一”假期,组里的68个人,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当然,他们也都具备必要的防护措施……“组内每个成员都脱开原单位的事务而投入科技攻关工作,24小时待命……”非常时期的非常机构———科技攻关组有着自己严格的工作纪律。科技攻关组组长、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语重心长地对攻关组成员说:“党中央、国务院在期待着我们,人民在期待着我们,我们的攻关成果能早一点成功,哪怕是一天半天,都是对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重要贡献。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无价的,我宁愿早决策、快决策,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也不愿瞻前顾后、议而不决、失职渎职。我们要横下一条心,忘我工作,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投入战斗,打赢这场硬仗。”
决战非典,我们的一线在拼命,二线在拼命,三线科技攻关指挥系统也在拼命。有此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拼命精神,非典还不能战胜吗?(5月)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