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03-04-03浏览量:


    《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时逢我校107年校庆来临之际,学校行动计划支持项目:《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5—1949)》(简称《年谱》)由霍有光、顾利民编著,全书约87万字,收录珍稀历史图片48幅共32页,附有“校名沿革及历任校长名录表”、“学校院系设置与沿革概览表”、《历任校长简历》等,是一部系统记载我校建国前54年发展沿革的珍贵历史文献著作。 

     

    世界上任何一所著名大学,都有它悠久的引以为自豪的办学历史,都有它长期以来沉淀的值得骄傲的传统与文化。毫无疑问,对于这种珍贵的独具个性的文化资源,世界上任何一所著名大学,都会自觉地通过种种视角加以开发与整理,尽量向世人展示与宣传,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办学声誉,乃至揭示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 

     

    交通大学(南洋公学)在解放前长达54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尽管遭受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大浩劫,但仍有部分文献得以幸存,成为海内外之孤本。就这笔幸存的文化财富而言,国内鲜有几所大学能够与交通大学比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4年里,交大为中国历史舞台不仅培养了像邹恩润(韬奋)、蔡锷(艮寅、松坡)、陆定一、黄炎培、邵力子、江泽民、丁关根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以及培养了诸如过探先、鲍国宝、胡刚复、朱物华、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张德庆、李文采、褚应璜、丁舜年、钱钟韩、罗培霖、张煦、张钟俊、杨嘉墀、曹建猷、胡聿贤、许学彦、孙钧、汪耕、刘良湛、支秉渊、王安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而且涌现出像唐文治、蔡元培、叶恭绰、黎照寰、吴保丰、凌鸿勋、胡仁源、胡敦复、王之卓等一批教育家,并为我国文化界造就出诸如沈心工、陈源、杜定友、张星烺、宦乡、唐庆增、弘一法师、许国璋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师资队伍则凝聚了国内堪称一流的众多学者与专家。不言而喻,交通大学前期(1896—1949)发展史,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不管谁研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与教育思想史,都不能无视交通大学前期举办高等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 

     

    第一次大胆尝试以“纪事”体或“通鉴”体形式,纲罗放佚,董理残篇,将目前所能看到的1895年至1949年间有关交大校史之文献,通过钩稽考证、整理编次,采取按时代先后顺序、如实摘要的方法,对南洋公学—交通大学长达54年的历史,尽可能地编录学校每月每日发生的大事,目的是便利人们了解历史脉搏、时代背景、学校沿革与学校传统,弄清具体事件与前后左右的关系与联系,追踪交大人物的业绩与去向,窥测学科设置与科研动态,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管理与教育思想,考察社团活动与校友情怀,文化建设与南洋(交大)精神,认识交大的地位与作用,等等。虽名“年谱”,却刻意略中求详,尤注重五点: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力求汇编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员工之姓名与事迹,以供研究者追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学科建设与创造知识、发展文化概况。一所高等学府除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外,还在于它能为社会创新知识与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徐钟淮先生在本校建校30周年征文集《十载南洋随感》一文中指出:“一校之出版物,最能代表一校之精神。”故《年谱》尽量搜集交大各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题目及作者,以便窥测交大学人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之贡献,亦能方便研究者按图索骥,循迹查找;三是对外交往。举凡中外学术交流、专家莅校演讲、兄弟院校往来等,无不精心网罗;四是学校管理与教育思想。刻意反映各种校规校章与有价值的教育言论;五是南洋精神与南洋传统。尽量编采交大人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各种事迹,以及历届校友对母校的关心与情谊。 

     
     
系统地编辑出版一所著名大学的《年谱》,是迄今自我国创办近代高等教育以来的第一部。《年谱》不仅能够抢救与保护珍贵教育史料,而且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可为国内外学者、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二次(或再次)开发、利用交大高等工程教育文献资源,认识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与科学文化史,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