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参加“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特别令人震惊的是,他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质的提高要以量的扩大作基础
■ 欧阳觅剑
中国现在普遍存在着对过剩的担忧。中国科研成果90%无价值的观点,可以说是“过剩忧虑”在科研领域的体现。90%是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虽然这不会是一个严格量化的结果,但也足以引起我们对科研领域“无效投资”的担忧。
但是,放长眼量,我觉得不必过于担忧。过剩之后必然是激烈竞争,然后优胜劣汰。以前,一个学者发表一篇SCI论文,就能得到丰厚的奖金,在评职称时也会得到较高的评分;但SCI论文数量多起来之后,很多学校就不仅看论文数量,还要看其影响因子。从少量SCI论文到大量SCI论文再到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这是质量提高的路径,以科研成果数量增加和竞争加剧作为前提的,其中当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价值较低的成果,但也会有一批高质量的成果脱颖而出。
如何破除学术泡沫
■ 必 娴
学术上的泡沫如何能被识破?就理工科而言,很多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投入实践而显示其价值。然而在文科,将一些理论进行实践的难度较大。这些学术论文中,一旦有“一炮走红”的,便会被学生们引用,而引用的频率,常常也是与该论文作者的名气成正比。这是一种自我强化机制。
要识破这种泡沫,相关教育部门还应从制度上给学术创新以真正的奖励,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甄别和考核的有效机制,而不是一味地以在某个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为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以及能力的标准。
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
■ 戴志勇
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就决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以“量”来评估,自然就求量得量。至于数量多了是否会转化为质量的竞争,还得看由谁来评估,评估者是否有激励来精心设计评估标准并有效执行。如果始终只能由行政部门或行政化的学术部门来进行评估,并由此决定科研人员的升迁、科研立项和拨款,那么所谓的由量到质的转变,即使不是无效的,也将是极其缓慢的。
远非“体制”所能改变
■ 葛耘娜
说“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的人,其言下之意不过是要以“有无实际价值”为核心替代以数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追求数量上的成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那么追求所谓“有实际价值”的研究就不是急功近利吗?二者从本质上并无差别,后者带来的影响也不会好过前者,最后可能是越来越少的人去做基础研究,而是忙着申请能立竿见影、看到“实际价值”的项目。可是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又能走多远呢?
学风浮躁、学术造假不能作为个别的事件进行分析,而应该当作整体的事件来看。从“数量”到“实际价值”的标准转换背后,一种急功近利、跑步前进的民族心态并无任何变化。我们是否意识到:在一个把“科学家”奉为民族英雄的时代,这又怎是“体制”二字所能改变的问题?
体制乏力,寄望科研队伍责任感
■ 邵颖波
当今的科技研究成果如何有目共睹,所以,没必要考虑90%这个比例是否准确。量与质也是问题的表面,说现在的科研成果质量低是因为注重数量,不够准确。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数量上也是有相当差距的,从每年申请发明专利的统计上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很明显,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科研的人在动机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写科技论文的人不是不切实际,而是太切实际,太想从中获得现实之私利,包括职称、奖金、经费以及地位名声。(摘编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市场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