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极地科考要着重做好两项重要工作:其一就是立足于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组织实施好中国IPY行动计划——PANDA计划。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争取在南极内陆建立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这是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日前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的。
曲探宙介绍,2007~2008国际极地年由国际科联(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发起,全球有关科学家共同策划,得到了各国政府、科学组织和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共有60多个国家、39个国际组织、50000多名科学家直接参加和联合开展,是21世纪空前规模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奥林匹克”盛会。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已有31个国家专门成立了IPY国家委员会,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1200多项极地考察与研究建议书。我国提交了16项建议,尤其是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和领衔的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艾默里冰架—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英文简称PANDA),已被列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研究计划之一,称为IPY中国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开展南北极考察以来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具开创性、前瞻性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IPY中国行动计划由PANDA计划、北冰洋考察计划、国际极地年宣传与中国公众行动计划、中国参与的其他IPY核心计划组成。其中PANDA计划包括:Dome A冰芯与甘伯采夫冰下山脉岩芯钻探;中山站—Dome A断面大气环境与地面物理综合观测;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调查;艾默里冰架—普里兹湾—南印度洋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中山站IPY全球协同观测。北冰洋科学考察计划包括:北冰洋调查、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联合考察。
我国提出的PANDA计划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极大关注,已吸引了美、英、德、法、澳、日、韩等国科学家的积极参与。PANDA计划通过一条包含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近地空间等要素的综合考察断面,观测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在关键地点钻取冰芯、岩芯、沉积物样品,将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变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与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预测地球系统科学及其关联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未来变化趋势。
据悉,“十一五”极地科考的重要任务主要是完成经国家批准的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进展。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刚刚批复了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在北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已经建立了“黄河站”);对南极的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改造;在国内建立雪龙船的码头和科考基地,并对雪龙船的安全驾驶性能和现场科考能力进行改造。
来源:科学网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