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外国技术封锁 地大制出航天国产"隔热衣"

发布日期:2006-05-17浏览量:


    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卫星等航天产品,有了更强的国产“隔热外衣”。16日,中国地质大学在其“211工程”验收会上透露,该校纳米科技中心侯书恩教授等人研制出一种新型耐高温纳米材料氧化锆,打破了外国10余年的技术封锁。
    侯书恩介绍,比起以前的航空发动机上的耐高温涂层材料,氧化锆性能稳定,隔热效果好,抗热损伤能力强,使合金材料的耐温极限大幅提高。同时,与传统的硅合金耐温涂层材料相比,氧化锆涂层不仅可将发动机推力提高约30%,还可使发动机使用寿命延长4倍。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先进飞机发动机部件需要承受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火箭喷出的高速烈焰超过2000摄氏度,宇宙飞船、洲际导弹、航天飞机从外太空返回大气层时,头部和空气剧烈摩擦,可产生5000至1万摄氏度的超高温。为保证其高性能动力系统在各类超高温环境下正常运转,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日本等国在航天航空领域已成功运用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等新材料,但这些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我国此前一直未能掌握氧化锆材料制备工艺技术。 
    借助纳米技术,侯书恩等人成功开发出氧化锆新材料。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我国航空发动机。

    来源:长江日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