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的“克里塞特”:欧洲极地冰盖测量卫星发射失败

发布日期:2005-10-10浏览量:


    10月8日,莫斯科时间19时02分,在莫斯科以北约900公里处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目前世界上可最精确测量极地冰盖变化情况的欧洲“克里塞特”(CryoSat)科研卫星,在俄罗斯“轰鸣”轻型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冲入茫茫夜空,按计划飞向距地720公里的卫星轨道,开始为期三年的极地测冰之旅。 
    人们热切期待着,长期以来为科学界所争论不休的地球气候变化的神秘面纱,也许就要随着“克里塞特”的升空,即将慢慢向人类露出其真实面貌了。 
    然而,仅过了6分钟,这颗价值900万英镑的科研卫星就化为烈焰,流星般坠落在北冰洋接近北极点的林肯海。 
    “克里塞特”的科学探索也因此夭折。
    欧洲发射“克里塞特”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漂浮在极地地区的海冰。近年来,有关极地冰盖迅速缩小的说法不绝于耳,冰盖到底有没有缩小以及其目前的缩小速度到底有多快?这些事关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都需要科学的数据。极地的海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反射太阳的热量,调节地球的气候,使其变化不至于过于激烈。海冰融化,不仅可以使高海平面上升,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使浩瀚的大海直接暴露于太阳,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加速冰雪的融化。许多气候学家相信,极地的冰层融化所形成的淡水,冲入大西洋后,还会影响到洋流,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克里塞特”携带着两个雷达天线,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极地冰盖的三维景观。因此通过冷星,科学家不仅可以掌握极地冰雪到底覆盖了多少地球表面,而且还可以测量出冰层的厚度,甚至可以穿透厚厚的云层了解地球冰盖的变化情况,其精度可达到厘米级。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邓肯•温格姆教授介绍,该系统是目前人类发射到太空的最精确的雷达系统。虽说欧洲在轨卫星冰星在承担着类似的工作,但由于冰星是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其精度虽然高于雷达,但激光对冰和水区分能力不强,而“克里塞特”更适于追踪极地的浮冰。 
    9月28日,曾有科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七号气象卫星资料报告,极地冰盖的宽度达到自1978年监测以来的最小值。但温格姆却指出,由于这一观察没有冰层厚度的测量结果,所以还不能说明极地的冰量到底消失了多少,或许其结果远高于人们目前的估计。由于七号气象卫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对极地的特定地区进行探测,不能掌握和了解极地冰层的全貌。所以人们目前还不能说明冰层的变化究竟是由于冰雪的融化,还是由于风的作用,使冰层发生移动。而只有掌握极地冰层的全貌,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来源:科技日报

  根据设计要求,“克里塞特”将会每100分钟沿极地绕地球一圈,每个月可对北极和南极展开一次全面调查,并可测量格陵兰及极地的冰层厚度。此前的ESR-1及ESR-2冰层监测卫星虽然已有10年的测量历史,但只能对这些地区的中心部位及一些比较平坦的地区进行测量。而科学家希望,“克里塞特”对即便是拥有陡峭边缘的冰原,也能测量出其冰量的损失情况,对极地冰层的损失情况可以提供重要数据。 

  按照原计划,“克里塞特”之旅将利用三年的在轨时间,传回大量有用的数据,它将在太空遨游至少五年。 

  看来,人类的极地测冰之旅又要被推迟了。(本报伦敦10月8日电)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