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要给“深度撞击”探测器加派新任务

发布日期:2005-07-19浏览量:



 
2005年6月,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召开记者会并展示“深度撞击”探测器的模型

 

    “深度撞击”探测器经历撞击过程竟毫发无损——
    据《泰晤士报》18日报道,7月4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向“坦普尔1”号彗星发射了洗衣机大小的撞击器,并成功命中目标,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令宇航局的科学家惊喜的是,“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整个撞击过程中虽然距离“坦普尔1”号很近,但它几乎毫发无损。科学家计划改变它的飞行路线,踏上探测第二颗轨道彗星的旅程。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证实,“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与彗星的“遭遇战”中幸存了下来,本周晚些时候,“深度撞击”号飞船的控制人员已经接到命令,他们将对飞船实施一次小规模的原计划没有安排的操作,令它往地球的方向飞行。倘若美国宇航局提供必要的资金,一旦探测器在2008年到达地球附近,它将被重新调整飞行路线,向另一颗彗星“85P/波星”号的方向飞去。
    “深度撞击”已“超额”完成了主要任务:它发射的撞击器以每小时2.3万英里的速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分析所获取的彗核碎片样本,为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由于彗星形成时间与太阳系相差无几,因此,有关彗星构成和结构的详细情况预计将给科学家了解行星构成提供重要线索。太阳系是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
    与科学家预料的结果一样,“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撞击过程中毁坏——与彗星相撞后蒸发。另外,科学家最初还认为,“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飞过“坦普尔1”号彗星彗尾的残骸时,其主要部分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然而,撞击后的测试表明,探测器仍在继续完美地工作,其光学摄像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完好无缺,天线也运行良好,燃料亦十分充足。
    “深度撞击”任务小组成功说服美国宇航局,允许他们可以让探测器发挥“余热”。尽管由于只携带了一个撞击器,“深度撞击”无法重复类似7月4日的撞击,但其携带的精密摄像机和仪器可以令天文学家近距离观测另一颗彗星的彗核。“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阿赫恩表示,天文学家已将“85P/波星”号作为“深度撞击”飞船最合适的下一个探索目标。“85P/波星”号是1975年由菲律宾人利奥·波星发现的,其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年。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