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透析

发布日期:2005-03-29浏览量:


    2005年3月28日,对2083名中外科研人员一定终身难忘。这一天,他们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的红地毯,捧回了用心血、汗水甚至泪水凝聚而成的国家科技奖励证书。虽然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颁奖仪式仅用了30分钟,走上领奖台,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证书仅有那么几秒钟,可这证书却是他们一生的拼搏。更重要的是,这证书必须是智慧和勤奋的结晶。 
    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等完成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发明了全炭纤维预制体、径向热梯度沉积、热解炭与树脂炭两相复合结构等一系列技术,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创建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平台,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之后第四个能生产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国家,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该技术所生产的炭/炭复合材料已在大型民航飞机刹车片和航天发动机上应用。 
    2004年度的两项发明,打破了过去6年来发明一等奖空缺的局面。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是我国两系杂交稻技术成熟的标志性成果,被认为是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杂交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所育成的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稻不但产量高,大面积种植达到了超级稻的产量水平,且品质显著优于三系杂交稻,年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技术上都有重要的创新和突破,总体技术水平居于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拥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20个通用项目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达80余项。这证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在进一步提高。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器件物理研究”,在半导体理论和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动了学科发展,整体学术水平为国际先进,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成果被国际同行权威单位、学者大量引用、引述。 
    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人类造血和内分泌相关细胞/组织基因表达谱和新基因识别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造血干细胞和HPA轴及其部分肿瘤基因表达谱的数据库,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6篇,并申请专利75项,项目对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的基因注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创了国内大规模人类功能基因识别、克隆的先河,也为我国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又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年种植面积达2500万亩,近3年增产粮食6亿公斤。 
    可以说,没有创造的重复和抄袭,不可能立足于中国科学和技术之林,不可能赢得荣誉和尊敬。 

    来源:科学网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