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重演漏刻计时 传递旧时北京时间

发布日期:2005-02-10浏览量:


 

北京日报 
 
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鼓楼上的铜刻漏,远处的铙神“负责”击铙报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昨天上午10时,钟鼓楼最新仿制的古代报时工具铜刻漏,准时击出八声铙响,随后,鼓楼上的二十五面更鼓,钟楼上的明代永乐年间大铜钟,一起敲响了108下钟鼓声。 这是自1924年钟鼓楼停止报时后,北京城第一次全面再现钟鼓楼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场景—

 
 
 
  昨天上午近10时,在鼓楼二层“北京鼓楼仿制铜刻漏”揭幕仪式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最新仿制成功的铜刻漏上。铜刻漏里的细水柱均匀地流下,按照古刻制时间,距10时还有几十秒的时候,铜刻漏旁边的铙神准时张开双臂,敲响了第一下铙声,一下、二下、……八下,随后,旁边的二十五面更鼓敲起了报时鼓,接着,北面不远处的钟楼上,制作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大铜钟响起浑厚的钟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按着这个古代报时的节奏,钟鼓齐鸣108声,把这个富有旧京情趣的报时声传向四面八方。

  历史上钟鼓楼司时是由一套系统的器具组成,其中鼓楼上设铜刻漏及25面更鼓,钟楼悬挂报时铜钟,它们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作为元、明、清三代北京司时中心的钟鼓楼,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历史延续了六个多世纪,直到1924年才中断。钟鼓楼上的漏刻、更鼓曾多年遗失,而随着此次铜刻漏的仿制成功,全部的旧北京报时场面终于可以完整恢复了。

  仿制铜刻漏难在自动击铙

  漏刻计时,古已有之。鼓楼二层原有作为计时工具的铜壶滴漏,早已遗失,仅存一单只漏壶藏于南京博物院。史料描述也仅剩《日下旧闻考》中的一段文字:“鼓楼旧名齐政,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云。”

  从实物和史料中可以推知,鼓楼的铜刻漏共有四个漏壶,遂级向下滴注,其目的是保证最下一级漏壶水面稳定在一个水平线上,以达到计时的准确。漏壶旁立一铙神,利用水动力与机械原理相结合,每刻钟铙神自动击铙八下。

  为了仿制铜刻漏,钟鼓楼文物保管所的同志拜访了从事中国古代天文计时研究的许多专家、学者,跑遍了京城各大图书馆寻找资料,终于找到一本叫《中国漏刻》的书。为寻找该书作者华同旭,他们找到了华同旭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李志超,后来李志超推荐他们找到了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鼓楼文物保管所与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一年的反复试验。他们发现,刻漏计时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铙神自动击铙,最初他们设计了一个模型是让铙神自上往下击铙,这样设计起来比较简单,但专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与原物不符,就又绞尽脑汁,终于改成了让铙神水平张臂双手执铙,水平击铙。最后经过专家论证,认为最后设计出的铜刻漏与史料吻合,符合宋元时期计时器的科技水平。

  现仿制的铜刻漏,天池、平水、万分三级漏壶为方斗形,各壶下端中心处设龙嘴,将上级漏壶的水向下一级漏壶流送。收水壶为圆柱形,壶顶部设双龙抱扶箭尺随壶中水位缓升,14分24秒(一古刻,古人将一天分为一百刻)上升一刻度,每刻度带动铙神击铙八下。

  古代怎么敲“晨钟暮鼓”

  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北京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流传了六百多年,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依更报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定更及亮更时报两次更。钟鼓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计一百零八声。

  古人原是以一百零八声代表一年,所以击鼓撞钟要定为一百零八声。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民国初期,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已逐渐减弱,而封建王朝的覆灭,其象征帝权的意义更是完全消失。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同一年,钟鼓楼也停止了击鼓鸣钟。

  15年前“晨钟”再响“暮鼓”如今天天敲

  漏刻、更鼓、铜钟是一套完整的司时系统。此次最新仿制了铜刻漏,那么钟鼓楼上现有的更鼓、铜钟又是什么来历呢?

  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依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存的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1987年,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根据现存的主鼓形状,复制了两面鼓。

  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于2001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的需求。

  现在鼓楼的击鼓表演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项目。每天鼓楼的开放时间里,一到正点时分,二十五面鼓就按着新编的鼓点奏响起来,供游客们欣赏。

  在现有的铜刻漏、更鼓、大铜钟一套报时系统里,只有大铜钟是惟一真正的文物。

  钟楼二层悬挂的报时铜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重约63吨,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永乐大钟”同期铸造,是我国现存古钟中重量最重、铸造最早的,其重量居世界上钟重量的第四位。大钟钟体为铜锡合金,具有良好的硬度及韧性,钟体通高7.02米,直径3.40米,钟厚0.245米。大钟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

  从1990年除夕夜开始,大铜钟每年敲响旧历新年钟声,给京城百姓送去祝福。2000年和今年的公历新年子夜,大铜钟也分别敲响。据介绍,今后每年的公历新年和旧历除夕,钟楼上的大铜钟都会敲响。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