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年努力,中国科学家日前通过实验,成功使一定空间范围内的5个光子之间存在了“感应”效应,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纠缠领域超越美、法和奥地利等国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权威杂志《自然》1日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完成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这是34岁的潘建伟教授7年内第8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国际同行评价说:“这是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将极大地推动量子纠错和网络化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探索”、“抢昧孔釉斫辛孔有畔⒋淼囊淮笸黄啤!绷孔有畔⒀Ц嫠呷嗣牵谖⒐凼澜缋铮宦哿礁隽W蛹渚嗬攵嘣叮桓隽W拥谋浠蓟嵊跋炝硪桓隽W拥南窒蠼辛孔泳啦话蛩固钩莆耙T兜氐慵溆牧榘愕南嗷プ饔谩薄?蒲Ъ胰衔馐且恢帧吧衿娴牧α俊保沙晌哂谐都扑隳芰Φ牧孔蛹扑慊汀巴蛭抟皇А绷孔颖C芟低车幕 ?nbsp;
为了进行远距离的量子密码通信或量子态隐形传输,人们需要事先让距离遥远的两地共同拥有最大的“量子纠缠态”。此前,几个国际小组都在这一领域努力工作,实现了4个粒子的纠缠态,而5个粒子的纠缠态却长期以来难以实现。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家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通过单光子探测器,科学家“观察”到的特殊电脉冲现象表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5个粒子的量子纠缠态。
据悉,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力争在10多公里长的距离内实现这一状态,从而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科学家预计,随着科技进展的加速突破,量子通信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有望实现。
来源:央视国际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