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大学支原体研究获突破

发布日期:2003-12-08浏览量:


  东南大学有关专家经过7年努力,成功分离到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证实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性传播疾病患者及性乱者、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存在艾滋病相关支原体感染。 

  该项目由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季文教授和王蓓副教授主持,并于日前通过由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主持的鉴定。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此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支原体研究有开拓和带动作用。 

  东大公卫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王蓓副教授介绍,支原体是一类菌体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分为多种类型,能进入细胞内生长。目前已确定致病性的支原体有7种,多数具有条件致病性,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其致病性便很快显现。其中4种致病性支原体与艾滋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有关,即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 

  科学证实,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各种感染和罕见肿瘤的发生而致死。8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死于机会感染,支原体则是造成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王蓓介绍,目前各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主要是控制艾滋病病毒的增殖,很少直接针对引起机会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带有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上进行针对性治疗,就能够减少机会感染,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命。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