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布日期:2007-04-05浏览量: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高等学校应承担起社会赋予的历史责任,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大学具有传统的优势,如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提倡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教师、学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要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任务,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更好地把握发展节奏,处理好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的关系。2006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国务院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调控和管理的措施,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实际录取人数约为540万,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今后,我们将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把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量上来。
    二、注重知识创新,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今后15年,我国大学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此前,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公共科研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2年和2003年开始,大学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授权数先后超过独立研发机构。2004年,大学的研发人员超过独立研发机构。2005年,大学的重要科技成果数为7469项,超过独立研发机构的6140项,而同期大学研发经费支出为242.3亿元,不足独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的一半。上述趋势表明,大学将成为我国公共科研的主要力量,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趋同,是我国公共科技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调整结构的必然结果。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从事重大的基础研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方面的根基。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当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重大的基础研究,集中体现国家目标,并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战略高技术事关一个民族在重大科技前沿的突破和自主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人才荟萃的大学,在战略高技术研究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规划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高校建立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建立起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构建起适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力争取得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解决一批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第一步,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自由探索式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有组织重大科研相结合的高校科研组织体系,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形成高等学校全方位多层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格局。第二步,到2020年,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涌现一批世界水平的人才和创新成果,形成高等学校全面支撑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与建设的新局面。
    三、全面服务社会,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高校要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科研、直接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及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尽快成长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大学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作用逐渐加强。2006年,大学承担的“863计划”各类项目占总项目数的一半。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项目13项,占总数的44.8%;技术发明奖项目20项,占总数的48.8%;参与科技进步奖项目104项,占总数的56.5%。特别是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大学,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一等奖,展示出高校科技的原创能力和发展潜力。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特别是一批科技实力较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今后,它们必将继续为我国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的举世闻名的“硅谷”,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支撑了128号公路两侧林地的高技术工业园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近年来,我国具备条件的部分高水平大学开始建设大学科技园,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带动了园区周边的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贡献。
    比较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通过向企业转让专利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我国大学除了技术转让和教师在企业兼职以外,还通过参股、控股甚至全资举办科技企业,来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也就是说,我国高校更为直接地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高校共创办了2429家科技企业,净资产638.4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09.69亿元,利润45.23亿元,上缴税金35.92亿元,上交学校10.20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高校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后,为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大学还要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包括隔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完善对企业的投入和撤出机制,规范校办科技企业的管理,规避学校风险,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
    四、弘扬大学精神,引领创新文化的建设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并发展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天职。培育大学创新文化首先要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核心是要坚持和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大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抵制庸俗功利主义等不良文化倾向的侵蚀。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还需要建设大学的个性文化。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各有所长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来源:《求是》2007年第7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