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7-07浏览量:

一、中心概况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是在原西安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肝脏外科研究室班底上、西安交大器官移植研究所肝脏移植实验室基础上于2010年6月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外科梦工场”,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批准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2年9月经陕西省发展改革与委员会批准成立(陕发改高技[2012]1392号文件)“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10月,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将其作为一个具有“医工结合技术创新”鲜明特色的研究单元独立运行。

中心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思维为灵魂,以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以服务患者为宗旨,长期关注并研究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难题的外科新技术。秉持着“理工医结合”的学科发展理念,坚持“临床问题­——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医工结合外科创新之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前主要从事组织工程、分子生物学、新型生物材料在医学中应用、磁外科、外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同时,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医师的“现代外科基本技能概要”教学与培训。

二、工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1.磁压迫、磁锚定技术在普通外科、血管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

2.无缝线消化道重建技术研究;

3.分散式磁锚定腹腔内手术机器人的研制;

4.肝脏生物支架的相关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5.脾脏脱细胞支架构建肝样组织行肝旁移植增加肝容积的关键技术研究;

6.缓释细胞因子的复合材料仿生胆管的构建研究;

7.新一代可降解支架预防胆道良性狭窄的实验研究;

8.纳米载药肝癌治疗研究。

三、基础条件与发展能力

本中心下设有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大/小动物实验室、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磁材料研究室、计算机辅助模拟室等单元。

中心共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3人;教授12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管理人员2人,技术人员5人 。

仪器设备:

外科技术创新研究相关仪器设备主要有:大/小动物呼吸机麻醉机、显微外科手术器械、西门子X105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STORZ腹腔镜系统、电子纤维胃镜、移动式C型臂X射线系统、高频电刀、升降手术床、带有摄像系统的手术无影灯等外科手术创新研究设备以及腹腔镜模拟训练系统。

外科梦工场大动物手术室

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普通CO2细胞培养箱、多气细胞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荧光显微镜、蛋白电泳系统、蛋白分析系统、核酸分析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荧光实时定量PCR仪、多功能酶标仪、低温高速离心机、图像分析仪等。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室一角

细胞培养室

医工结合研究相关设备主要有:充磁机、磁压机、球磨机、电子万能实验材料机、3D打印机(聚丙烯材料)等。

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室

磁材料研究室

四、研究成果、开发与创新

申请科研基金22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支持下,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收录52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2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2部,主译专著3部。获批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中心自行研发的新型外科装置或设备,创新性的解决了多项棘手的腹部外科关键技术:磁压榨狭窄胆道疏通、磁压榨胆肠吻合、磁压榨直肠阴道瘘闭合修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无缝线化消化道重建技术以及“遥控高频电刀”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在临床开展,并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陕西日报、陕西科技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其它技术也将陆续投入临床应用。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鼎故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及相关产品的雏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研发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五、科研合作

在研究过程中,与高校合作有: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和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的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西川医疗器械公司、西安炬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金山电器厂等,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机制与合作研发的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努力推动新型外科技术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

六、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与技术交流

已向社会输送博士毕业生23人,硕士毕业生54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16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操作培训近2000例次。与国外数个高水平实验室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十余人次先后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梅奥医学中心、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医科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学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学习,开展国际交流10次。

负责人:吕 毅  E-mail:luyi169@126.com

中心联系方式:

马 锋  电话:029-82657541  E-mail: mafenggy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