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西安交通大学召开2024年全校科技工作总结会议,总结2024年科技工作成果,部署2025年学校科技工作。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校领导别朝红、单智伟、王欢,党委常委成进、周远,校长助理单文华、黄忠德出席。各学院院长、书记及分管科研副院长,相关职能部门、重点科研平台负责人,领军学者、先进教师代表、受表彰科研人员等参加。会议由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邵金友主持。
别朝红以《基础研究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作2024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5年重点科研工作部署。她表示,通过全校人员的共同努力,2024年全校科研到款再创新高,国家科技奖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令人瞩目,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量质齐升,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发力,人文社科特色鲜明、蓬勃发展,产教融合成效显著、创新模式广受赞誉。2025年,我们应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深入实施“6352”工程、“1121” 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依托创新港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是致力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坚持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打造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策源地;二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引多方资源与力量,变革校地企合作模式,以高质量产教融合赋能学校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发展突破瓶颈;三是健全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激发转化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服务支撑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大会表彰了一年来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成果获奖、承担重大项目、原创性基础研究、智库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科技工作者。
学校自深入实施“6352”工程、“1121”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以来,校企、校地合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为进一步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会特表彰一年来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丰硕合作成果的优秀校企产教融合平台以及为校地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创新港专班代表。
大会还表彰了为这些科研成绩取得而默默奉献的科研管理服务人员。
教师代表梅雪松教授、王昌河教授、陈斌教授、赵玺教授,企业代表南瑞西安公司赵京虎、科研秘书代表来欢作交流发言。梅雪松表示,开展科教和产教融合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路线之一,选择科研方向要有战略性思考,进行科学研究要有合作和团队意识。王昌河表示,坚持自身研究特色是科研工作的立身之本,要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坚守研究阵地,以睿智的眼光、独到的视角、一往无前的勇气开展科学研究。陈斌表示,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推进产教融合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赵玺表示,高质量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很多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文、管、工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工具和方法,跨学科研究未来大有可为。赵京虎表示,“南瑞-西安交大新型电力系统联合研发中心”成立3年多来,在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下一步将持续发挥校企联合攻关优势,突破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能源电力事业发展。来欢围绕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小”与“大”分享感受,她表示,做好科研管理,小角色要有大认识,小疏漏会有大影响,小细节需下大力气。
张立群充分肯定了2024年学校科技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向获奖教职工表示祝贺与敬意。他表示,本次会议紧随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举行,对于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确我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与使命,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创新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一年,学校工作亮点颇多,受到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的一年要再接再厉,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他指出,下一步,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聚焦“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在大平台、大项目上不断用力,产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需求导向,加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增强合作企业市场竞争力,孕育和孵化科技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张立群强调,要坚持全校“一盘棋”,各单位要协同联动、团结一致,创新管理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整合校内外各类人才,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局面。要聚焦人才发展、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学科建设及项目实施等关键环节,积极研究存在问题,改进旧政策,出台新政策,确保政策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要通过加强校地协作、推动合作办学多种手段,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努力开拓资源,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科研条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