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邀请,著名铁电物理学家山东大学钟维烈教授将于12月19日-12月23日来西安交大讲授铁电体物理学。
地点:教学主楼D-306
讲学题目与时间安排:
1、 12月19日下午2:30 Statistical Mechanics in the Physics of Ferroelectrics
2 、12月20日下午2:30 Matrix Method for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s
3 、12月21日下午2:30 Piezoelectric Effect and Electrostriction
4 、12月22日下午2:30 Ferroelectric Phase Transition Theories: an Overview
5 、12月23日下午2:30 Low 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s
欢迎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附:钟维烈教授简介

钟维烈,男,湖南人,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被分配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78年升为讲师,1979至1982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进修。1985年升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钟维烈1969至1978年从事压电陶瓷及其应用的研究。在英国进修期间主要研究铁电晶体的结构和相变。1983年以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863计划和973计划等的支持下,对铁电体及有关材料的结构、相变和物理性能开展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单独和合作发表了被SCI收录的论文120多篇,出版了《铁电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96,唯一作者)、《压电材料和器件物理》(山东科技出版社,1997,第二作者)和《单晶多晶和非晶的X射线衍射》(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第二作者)等专著。
通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主要成果。第一、研制成一系列性能优良的以铈、锰改性的锆钛酸铅和三元系压电陶瓷,被一些工厂采用,在压电滤波器、变压器和换能器方面得到应用。第二、提出了关于铁电晶体中氢键的五原子模型,提出了单畴化不完善的铁电单晶结构因子的计算方法。它们在晶体结构分析中有实用价值。第三、发现了一种反常的热释电响应,即热释电荷的极性随时间改变符号,并指出其起因是一级铁电--铁电相变过程中两相共存。这不但改进了热释电材料的表征方法,而且加深了对铁电--铁电相变的认识。第四、发现并较深入地研究了几种铁电晶体的低温相变。第五、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深入研究了铁电薄膜和铁电颗粒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查明了薄膜厚度和铁电存储器单元侧向尺寸对自发极化、电容率及相变温度的影响。理论计算了几种典型铁电体的铁电临界尺寸,即可维持铁电性的最小尺寸。计算结果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实验证实。这个工作一方面对铁电薄膜和铁电微粉的研制和应用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有限尺寸条件下的铁电相变理论。
这些科研成果先后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1991年"几种铁电体的相变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铁电体一级相变的微观理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铁电体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微粉和薄膜的铁电相变和介电性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铁电薄膜和超晶格的理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一年,专著《铁电体物理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该专著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专著深受读者欢迎,1996年出版以后,一年内即脱销,于是在1998和2000年分别进行了第二和第三次印刷。
钟维烈的科研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良好评价,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论文被多次引用,二是多个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他作特邀报告。发表在Phys.Rev.,B50,698,1994的关于铁电临界尺寸的论文是被引用最多的一篇。近年来,多个国际学术会议请钟维烈作邀请报告,例如,第九届国际铁电会议(韩国汉城,1997),铁电薄膜国际讨论会(日本浜松,1996),第一届亚洲铁电会议(AMF-1,西安,1995),AMF-2(新加坡,1998),AMF-3(香港,2000)以及第六届国际铁性畴和介观结构讨论会(南京,2000)等。其中在第九届国际铁电会议和铁电薄膜国际讨论会上,钟维烈是唯一被请作特邀报告的的中国学者。
投稿人:李建英
单 位:电信学院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