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巴林杰陨石坑形成之谜破解

发布日期:2005-03-16浏览量:


    3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故事,介绍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杰伊·梅洛诗教授和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加雷思·科林斯的文章。他们解开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亚利桑那州巴林杰陨石坑形成之谜。
    巴林杰陨石坑也叫“流星坑”,它得名于美国采矿工程师巴林杰。巴林杰在1903年提出,这个方圆4100英尺、深度为570英尺的陨石坑,不是此前人们一直认为的死火山口,而是一个流星在大约5万年前撞击地球而形成的陨石坑。过去科学家估计,撞击地面的速度为每秒钟15公里到20公里,但是令科学家长期不能解释的是,在这样高速的撞击下,陨石坑周围本应该出现熔化了的岩石痕迹,但却一直找不到足够的痕迹,成为一个大谜。
    杰伊·梅洛诗2人使用数学模型对巴林杰陨石坑形成过程进行了计算。他们发现,首先是一颗初始重量为30万吨、直径为40米的岩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在14公里高度,该岩石的一半粉碎为碎片,而另一半保持完整。在5公里高度,所形成的碎片成了一个直径为200米的岩石碎片云,形状如同一块大烙饼。最后,没有粉碎的那一半以大约每秒钟12公里的速度坠入地面,发生了威力相当于2.5吨TNT的大爆炸,形成了陨石坑。杰伊·梅洛诗2人的重要结果就是这个每秒钟12公里的碰撞速度,这一速度固然不小,但却不足以导致岩石熔化,人们在巴林杰陨石坑周围很难发现岩石熔化的痕迹也不足为怪了。

    来源:北京科技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