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消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需求,在经济学家宣称未来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进口技术的背景下,中国科技究竟能否杀出一条血路,一柱擎天,“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连日来,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这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三大问题”呼唤科技大发展
在发言中,讨论里,一个共识逐渐形成: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全球性问题在中国的集聚式爆发,正对科技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紧迫的需求。
我国经济已经连续25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后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指出,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中国科协副主席左铁镛院士说,我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2003年,我国以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第二的石油和电力消费,以及近50%的世界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
一面是资源匮乏,一面是资源利用效率极低。两位专家指出,我国再也不能靠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了,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中国科技必须为此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产业技术现状,让人忧心忡忡
新中国成立5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能源资源利用上,中国科技工作者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然而,一次论证会上几位经济学家对我国技术支撑能力提出的质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而未来1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依赖进口技术——至今仍让中国科技界的那根神经隐隐作痛。
面对中国产业技术的现实,无法不让人忧心忡忡。
——走向信息化社会的中国,急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然而,我国信息领域“空心化”现象却十分严重。
——新材料是现代产业的基石。而长期从事材料研究的李依依院士不得不四处呼吁:我国铸件产量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但大部分铸造生产依赖经验,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废品率高。
——技术支撑必须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但在白春礼的眼里,我国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还没有形成,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很难获得,新时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必须解除体制性束缚。周光召坦言,部门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现象在科技领域仍然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为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空间蛋白质研究和日本差不多在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却远远落后了?原因就在于我们虽然投了不少钱,却没有发挥作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毕汝昌说。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