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0日,美国和俄罗斯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成为人类历史上首起卫星相撞事件。虽然事后美俄双方均称此次卫星相撞为不幸的偶然事件,但是它的发生仍然引起人们对太空安全更加广泛的关注。原因之一是卫星相撞后在太空中留下大量可能威胁人类太空活动的碎片;原因之二是人们担心这样的偶然事故是否会在未来成为常见现象。因此,为避免太空成为事故不断的场所,专家呼吁国际社会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法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着手减少太空中的垃圾,同时建立国际性的太空警戒系统。
此次相撞的两颗卫星是美国铱星公司的通信卫星“铱33”和俄罗斯弃用的军用卫星“宇宙2251”,它们的重量分别为560公斤和900公斤。相撞前,“铱33”正在自己正常的工作轨道上运行,而“宇宙2251”则是处于不断降轨的状态。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路易斯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三维太空中,两颗卫星相撞的几率很小,此次不幸事件的发生或许美俄双方均存在疏忽大意的因素。他认为,俄罗斯卫星当时的轨道难以预测,同时其降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计。
美国、俄罗斯等国均有太空安全警戒系统,有能力跟踪地球空间轨道上的碎片等垃圾和卫星。然而,卫星相撞后,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布莱恩•怀特曼12日表示,五角大楼并没有预测到这两颗卫星将发生碰撞。
有跟踪系统却没有预报两星可能相撞,这似乎让人们难以理解。据报道,美国联合太空行动中心跟踪着地球空间轨道上的18000个物体,不过由于数量太多,该中心只能将跟踪重点放在国际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等目标上。怀特曼说:“在跟踪和计算空间轨道上每个人为造成的物体方面,现有技术能力存在着局限性。”
从怀特曼的言语中,人们可以听出美国军方没能预测两星相撞的原因。简单地讲,就是太空安全警戒系统并没有将这两个太空飞行目标作为跟踪的重点对象。如果不能实时了解它们的位置并对其未来的运动轨迹进行推算,那么自然也就无法预报可能出现的碰撞事件。其实,不单单是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路易斯认为,其他国家的太空警戒系统或许同样也没有发现这两颗卫星会发生碰撞的迹象。他表示,假如美国军方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到相撞,那么即使俄罗斯的卫星处在失控状态,铱星公司仍然可以操纵自己的“铱33”,让其改变轨道,从而避免此次太空事故。
自前苏联于1957年10月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后,联合国外层空间和平利用委员会(COPUOS)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便促成国际社会达成了5项协议,其中包括广泛应用的“外层空间条约”。此外,国际社会在后来还统一了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定位;1998年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国还签订了国际空间站协议。虽然国际社会就地球空间轨道的利用和安全达成多项协议,但路易斯表示,在弃用卫星和太空垃圾的管理方面却没有相关的协议。按常理,俄罗斯方面应该跟踪并向其他国家和机构通告其弃用卫星的飞行状况,以避免事故发生。不过由于没有相关的协议,因而即使是俄卫星闯入“铱33”的正常轨道导致了碰撞,铱星公司也难以依法追究俄罗斯管理方面的责任。
路易斯表示,随着地球空间近地轨道越来越拥挤,卫星间发生事故的几率也随之升高。此次卫星相撞事件给人们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今后应如何避免类似的不幸。他认为,问题的答案在于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减少太空中的垃圾,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起国际性的太空安全警戒系统。资料显示,国际社会早就有机构致力于人类太空利用全方位安全的事务。例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多个国家的太空安全工程师迅速成立了国际太空安全促进协会(IAASS),其宗旨是塑造和促进全球太空安全文化,让太空行动、运载工具、空间站、地球外栖息地、设备更加安全。此次美俄两星相撞引起了人们对太空安全问题更深的忧虑,或许这将成为国际太空安全合作的转折点。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