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写在西安交大产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暨西安交大首届科技节之际

发布日期:2004-11-12浏览量: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校办企业——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来说,却经历了从创立、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十年的奋斗,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十年的拼搏,抒写了多少令人振奋的战歌;十年的磨砺,造就了多少企业的精英。今天,在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成立十周年暨西安交大首届科技节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关心、支持她的社会各界人士和为她的明天跋涉的同仁们。 
    百年交大,四十八年西迁,十年产业,以此为志。
    资本积累奠定发展基础 
    1994年以前,西安交通大学产业办作为学校管理产业的职能部门,实际上主要管辖着几家供学生实习的校办工厂。由于在管理体制上事企不分,长期以来,校办工厂很难真正以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校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在决定校办企业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全国校办产业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学校领导班子毅然做出了组建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的重大决定。 
    1994年5月18日,注册资本金为3000万元人民币的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正式诞生了!作为学校的独资公司,虽然它与学校产业办仍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它毕竟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初创的产业集团虽然背靠着在学科、人才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的西安交通大学,却面临着企业资金匮乏,没有拳头产品的窘境。面对这种局面,时任公司总裁的岳华峰和其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一致同意以高科技产业为目标,分阶段发展的战略,并确定第一阶段为资本积累阶段。 
    企业发展的大方向确定以后,产业集团将公司起步阶段的主营业务定位在做贸易上。这期间,产业集团新成立的瑞森公司、泰普公司等都以开展贸易为主。如瑞森公司当时主要经销宏基电脑,随着贸易额的增加,逐渐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宏基电脑经销商。
    1996年初,产业集团利用学校周边的优势和西安作为西部“桥头堡”的优势,提出在学校教学区和家属区之间的兴庆南路建立“交大科技一条街”。这个建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一年后,产业集团总部所在地“交大电脑城”落成并投入使用。“交大电脑城”不仅树立起了产业集团的外部形象,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推动了兴庆路“交大科技一条街”的建设。如今,“交大科技一条街”已成为交大科技园的起步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西部综合性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市场。 
    做贸易和有计划的周边开发不仅提高了产业集团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产业集团日后在科技产业领域里的后续发展积累了急需的、必要的资本。 
    体制改革焕发生机 
    随着产业集团的发展,事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地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成长壮大。为使公司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1996年,产业集团按照“产权明晰、事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了产业集团与学校及下属公司的产权关系。新的产权关系为:产业集团作为独立法人企业,拥有学校授予的全校经营性资产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产业集团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进行资本经营,包括向下属企业投资,实现控股、参股,以资产为纽带与下属企业形成母子公司体系。学校和产业集团作为出资者,均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聘任经营者的权利,且作为投资者只负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产业集团对学校负责所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资产的具体运作则由产业集团做主。新的产权关系简化了程序,盘活了资产,提高了效益。 
    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学校改变了过去由校长管处长,处长管经理的模式,而是派出董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体制改革不仅明晰了产业集团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也理顺了产业集团与学校的产权关系。 
    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产业集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打破论资排辈观念,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采用期权股、高薪水、高福利等一系列措施,引进校内、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流人才到产业集团工作;根据贡献大小,重奖为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开发骨干;改善内外部环境,为员工提供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的优越条件。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为产业集团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可以说,体制创新彻底解除了长期束缚产业集团发展的羁绊,使她得以在市场经济的大道上驰骋。 
    机制创新进军高科技 
    最初的资本积累使产业集团拥有了相当的实力,“交大科技一条街”的建设为产业集团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体制创新使产业集团焕发了勃勃生机。但产业集团的决策层明白:大学创办公司的目的,应着重在于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培育现代企业管理者,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当产业集团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就开始积极寻找机会,调整产业集团的经营重心。这期间,由西安交大几个年轻教师合办的一家承接软件开发的公司引起了集团决策者们的关注。这家命名为“博通”的公司虽小,但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产业集团主要负责人主动与“博通”接触,并根据高科技企业智力密集型的特点,经过慎重研究后,果断做出了产业集团持股40%,管理、技术骨干持股60%的大胆决定。这一决定使产业集团向产权多元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博通”加盟产业集团后,在集团的扶持下,运用集团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新理念,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迅速成长为一家集大型应用软件开发、自主版权软件推广应用、计算机系统集成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博通”被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12月,“博通”通过了CMM三级评审;2003年9月,“博通”通过了信息产业部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认证;2004年3月,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由产业集团控股的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成为西北高校产业中第一家首发上市的公司。 
     “博通”的良性发展也为产业集团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到2000年“博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为止,仅仅4年时间,产业集团在“博通”投入的资本金就增值了22倍。 
     “博通”试点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集团决策层涉足高科技企业的信心。为使西安交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成功走上产业化道路,产业集团在总结“博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使创业者和产业集团双赢的措施,即采用个人出资、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鼓励技术、管理骨干持股,将经营者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按此模式,几年来,产业集团成功孵化了赛尔公司的“高效节能压缩机”、恒通公司的“激光快速成型机”、思源公司的“智能电器”等高科技项目。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与先进机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老企业”进行股份化改造,先后以此模式重组了瑞森资讯、捷普网络、长天软件、医达药厂等企业,合并重组了赛尔机泵、智能电器、远通公司、机械厂等企业。这些改革使产业集团逐步奠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形象。 
    资本运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涉足高新技术领域使产业集团得到了良性发展,但产业集团前任董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时刻提醒集团的经营班子:如果高校所发展的企业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则既无优势也无存在的必要;如果高校企业的行业领域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毫无关系,即便企业自身经营良好,对学校主体的发展没有帮助,这样的企业存在的意义也不充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产业集团的决策层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把目光定位在当时已在国内较有名气的西安赛尔机泵成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上。该中心负责人、全国劳动模范王尚锦教授创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径、混流式三元叶轮‘全可控涡’设计方法及其流型”首次解决了国外未能解决的叶轮内全部流体状态控制与叶片光滑可加工性之间的矛盾,并以此理论为依托,形成了一系列实用型新技术,因而,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的重点推广计划、年经济效益过亿元项目”。正是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巨大潜力,产业集团才把它作为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突破口。赛尔机泵加盟后,走边科研、边生产之路,将高技术、高性能、高效率的节能型离心鼓风机和压缩机广泛运用于冶金、化工、制药等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之后,产业集团又沿着产学结合的道路,先后转化了西安交大的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以这些成果为依托,成立了发展势头良好的股份制公司,但产业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却一直没有建树。
    1999年,当产业集团得知国家大型企业——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机床全行业不景气而连续两年亏损的消息后,不禁眼前一亮: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批9家到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拥有价值5个多亿的现代化大型厂房和高精密度机加工设备,拥有2000余名熟练程度较高的生产管理队伍和职工,拥有良好的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还有个较为干净的“壳”,负债率小于10%。最重要的是,昆明机床的生产领域与学校的优势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能与昆明机床实现嫁接重组,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业集团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昆明机床的优势相结合,借壳上市,一定能实现优势互补、南北双赢。 
    在学校的支持下,2000年底,西安交大产业集团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成功收购了昆明机床29.3%的国家股,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随着成功入主昆明机床,交大产业终于实现了自己在证券市场上零的突破。重组后,产业集团注入了赛尔机泵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使改组后的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由单一生产机床迅速成长为拥有数控机床、节能压缩机、激光快速成型机、智能电器和电脑绣花机等五大类产品的多元化经营公司。重组后,2000年,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额7000多万元的困境中一举扭亏为盈;2003年,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1亿元。在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同时,学校注入的4个高科技项目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赛尔机泵在几年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压缩机并投入工业运行,推出了D2000-3500系列风机产品、DH空分压缩机整机产品、海水淡化蒸汽压缩机。近日,赛尔机泵将与长沙鼓风机厂等单位合作,进行“全可控涡”离心式压缩机及鼓风机的研究和生产。可以说,与昆明机床的成功重组,不仅使昆明机床在短时间内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也使交大机、动、电学科的科研成果找到了一个稳定的产业化基地,使交大高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规模化与产业化有了赖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谈到今后产业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时,现任董事长、西安交大副校长席酉民常借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鼓励公司的决策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五大支柱渐成规模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产业集团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提出把主要任务转移到投资和管理上,采取合理配置资源、走集团多元化、所属企业专业化的道路,并适时确立了“一个中心”、“两大任务”、“三项结合”的指导思想,即以“加快科技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投资及投资管理”、“科技企业孵化及扶持”为主要任务,以“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加强监管与适度授权相结合”、“重点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产业集团在教育投资、生物制药、贸易及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1999年前后,产业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涉足生物制药领域。经过认真考察,产业集团与西安市科委成功购并了西安威信制药有限公司。2000年,原西安医科大学与西安交大合并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产业集团先后接收了原西安医科大学的5个制药企业、1个医用器械厂。2002年,产业集团旗下的药业公司经过整合,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西安威信制药、陕西金麒麟制药、福建华海药业、山东海森药业5家控股生产企业和西安信诺医药1家流通企业为主的药业集团。今天,这5家生产基地全部通过了GMP认证,1家流通企业通过了GSP认证。这些企业充分依托西安交大医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专业从事中西药和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完整产业链,拥有了固体、水针剂、大输液、粉针剂、软胶囊等多条生产线以及245个中西药品种,产品的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正在研制和申报的20余种新药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15种以上销售过千万。 
    作为百年名校的校办企业,产业集团依靠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学校的支持下,1998年开始涉足民办教育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格局。其中,西安思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1000多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规模位居前五名,曾连续4年获得陕西民办高校自考通过率第一的优秀成绩,并于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2004年创办的城市学院,是学校和产业集团共同组建的独立二级学院,当年招收本科新生1200余名,发展势头良好。凯联学院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它们逐步成为产业集团发展速度快、资产质量好、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群。 
    此外,产业集团在贸易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以汽车配件及其辅料的销售、服务为主业的思源实业,以年贸易额不低于60%的速度迅速增长,在汽车配件销售及其维修服务领域,成为西北地区的龙头。 
    十年的磨砺,十年的拼搏,产业集团逐步形成了以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群,以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产业群,以西安思源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教育产业群,以西安交大思源实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商贸产业群,这五大产业群成为西安交大产业集团的五大经济支柱。 
    产业集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并通过吸纳劳动力就业、上缴利税、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形式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拓展新领域获得不竭动力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个学科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国家重点大学,学校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和20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每年有100余项科研成果问世,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不足10%。为改变这种局面,1999年6月,学校成立了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成果资本化运作的中介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同年,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这两个机构为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社会之间搭起了一座金桥。 
    在学校搭建科研成果转化桥梁的同时,产业集团也在拓展领域,寻求回报社会、回报学校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产业集团先后成为两个成果孵化机构的最大股东之一。 
    这两个孵化机构建成以来,孵化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其中,65%是依托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孵化成功的。同时,为使转化和孵化的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生产,最终赢得市场,产业集团设立了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交大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并制定了一套有利于兼顾和保障学校、科技产业、教师个人利益的优惠政策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了“产业发展促科研,科技进步促产业”的目的。 
    通过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和科技园对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产业集团与学校学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产学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使学校的重点学科成为集团相关企业的研发基地,提高和完善了产品的性能及研制的成功率,也利用企业的生产、市场信息优势,使产业集团成为学校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校科研任务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扩大了产业集团的规模,提高了集团的整体实力。 
    傲立潮头永创新高 
    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产业集团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天,产业集团已经成为一家拥有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生物制药、教育、商贸等五大产业群,30余家独资或控股企业,近万名员工,总资产规模突破3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综合实力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名列前茅,企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校办企业中位居第一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傲立经济大潮的潮头,产业集团现任总裁雷锦录感言:做实才能做强,做强方可言大。目前,产业集团在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下,正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策略,走集团多元化、所属企业专业化发展之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西安交大产业集团将继续依托学校雄厚的科技、人才、管理等优势,将集团建成为管理现代化、产业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有竞争力的知名大型企业集团。 
    我们祝愿西安交大产业集团的明天更加美好! 

    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http://www.xjtust.com)